淡水河
簡介
淡水河位於台灣島北部,為一中央管河川,幹流長度158.70公里,為全島第三長之河流;流域面積2,726.00平方公里,亦為第三大。


淡水河流域涵蓋台北縣、台北市、基隆市、桃園縣、新竹縣,以及宜蘭縣的一小部分,主流上游為大漢溪,最遠源頭位於品田山,另有基隆河、新店溪兩大支流。名稱為淡水河之河段起自大漢溪與新店溪於板橋江子翠的會合處,向北流至淡水油車口而注入臺灣海峽,長度僅23.7公里。

淡水河是北部地區的主要供水河流之一。大漢溪上游有石門水庫。新店溪的支流北勢溪有翡翠水庫。另外,基隆河流域有新山水庫。
地理環境
大漢溪為淡水河的主要源流,其最遠源流名為塔克金溪 (泰崗溪),位於新竹縣尖石鄉境內,先向東北後轉西北流,與另一支流薩克亞金溪 (白石溪) 會合後,改稱馬里闊丸溪 (玉峰溪),再往北轉東流至桃園縣復興鄉境內,與另一支流三光溪會合後,始稱為大漢溪。隨後往北流入石門水庫,經鳶山堰後納三峽河,成為板新水廠的供水來 源,流到江子翠(港仔嘴)附近注入淡水河。

新店溪上游為北勢溪,發源於鶯子嶺,向北轉西流至龜山附近,與支流南勢溪會合後,始稱新店溪。往北流經屈尺、直潭、新店,在景美附近匯入另一支流景美溪後,向北轉西流至江子翠附近注入淡水河。

基隆河發源於台北縣平溪鄉火燒寮山,往東北東流經瑞芳鎮,在基隆市暖暖附近轉向西流。穿越汐止市之後進入台北盆地,橫貫台北盆地北側後,於社子注入淡水河。
淡水河歷史
淡水河由於流量穩定,曾為台灣唯一具有航運功能的河川。早年淡水河及其支流的舟楫之利,使得許多沿岸聚落因此得以發展,如艋舺、大稻埕、新莊等。不過到了19世紀末期,淡水河航道逐漸淤塞,沿岸聚落也因此沒落。現在的淡水河已幾無航運功能,僅有昔日的幾個渡口留存至今。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B7%A1%E6%B0%B4%E6%B2%B3

↑淡水河紅樹林 http://www.wra.gov.tw/ct.asp?xItem=12955&CtNode=4349#

↑淡水河流域圖1  http://www.wra.gov.tw/ct.asp?xItem=12955&CtNode=4349#

↑淡水河流域圖2 http://web.thu.edu.tw/deborah/www/index2/stream/danswei/dans_map.htm
大稻埕 位於今天臺北車站西北方,靠近淡水河濱一帶的大稻埕, 起初因一大片曬穀廣場而得名,後繼艋舺而成為當時臺北城外新興市區。地理位置大 致在建成區、延平區全部、大同區西南角一部份及城中區北門里。

     從清末到日治期間,大稻埕無論在經濟、社會或文化活動上,都有傲視全台的驚人發展及成長;這裡不僅是商業活動頻繁的高消費區,也是人文薈萃之地…

  但大稻埕這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地名,其存在時間不超過半個世紀。1920 年 11 月 1 日,日人實施臺灣地方官制及行政區域改制,廢除臺北廳直轄之艋舺、大稻埕、大 龍峒三區,設臺北市,隸於臺北州。雖然被裁廢,大稻埕並不因此就成了歷史名詞, 她依然留在臺灣人代代相傳的口碑與記憶當中。http://www.sinica.edu.tw/photo/subject/D-4-GIS/

←大稻埕 http://www.sinica.edu.tw/photo/subject/D-4-GIS/walk/walk.html

淡水的開港通商,吸引了自各國湧來的洋行外商, 他們將交易市場擴展至北美、歐洲,使大稻埕從地域性商品集散地,一躍而 為國際貿易的一站。當時各國的洋行富商,都沿著河岸分佈。劉銘傳在1885 年任台灣巡撫前後,便考慮外國勢力的進入及台灣貿易重心北移的趨勢,劃 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為外國人居留區,並改善貨運、碼頭設施及電力通訊 等,奠定了大稻埕商業繁榮的基礎。